近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创新功能,引发业内关注,政策加持的大背景下,更多创新医疗成果有望加速落地惠及大众。
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政策鼓励在医疗卫生机构择优成立北京医学人工智能创新转化中心、医用设备研发测试创新中心、医药健康协同创新政策研究中心等研究创新示范平台。
同样,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布会上也透露重要信息:“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培养引进更多的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信任为前提,赋予战略型的科学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的决定权。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曾勇看来,创新正在逐渐改善当前的医疗服务体系,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所参与的CT-FFR医学科技创新项目,已经接近临床试验尾声,且已展现良好应用效果。
提到冠心病,许多人并不陌生。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甚至引发猝死。但许多患者对这类疾病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干预,面对手术一知半解,导致病情拖延加重。
“目前我国有大量冠心病患者,而我的专业特长是冠心病支架植入手术,这在心内科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临床上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少痛点,比如如何精准地为大家选择最合适的诊疗方案,我们从诊断的技术手段层面,还需要一些重要的创新突破。”曾勇表示。
据了解,目前冠心病的检查手段主要包括冠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造影(CT血管成像/CTA)。虽然冠脉DSA、CTA能够在二维角度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但多项研究显示,血管狭窄并不等同于缺血,是否存在缺血,还要看冠脉的储备功能。
阅影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超认为,大多血管造影影像诊断流程都受影像质量困扰,无法真正独立地对医生诊疗手段进行决策性指导。血管影像除了包含形态学信息,还包含很多功能学信息特征,比如血管内流速、血管内血压、斑块组分、斑块受力以及稳定性等,如何精准有针对性地挖掘功能学信息是血管影像学升级的重要需求。
而FFR(血流储备分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冠状动脉功能情况,可以补充二维冠脉影像单纯依靠狭窄程度判断病情轻重以及是否做支架治疗的不足。
“我们自主研发的CT-FFR医学科技创新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融合了图像处理、计算流体力学、解剖学等多学科技术,基于CT数据进行模拟计算,从而通过无创手段获得FFR数值,形成指导临床的报告,可以给医生很好的临床参考。”张超表示,CT-FFR医学科技创新项目在未来会成为更多医生的好帮手。
曾勇认为,该技术可以让医生不再需要手动标注、依靠个人经验判断病人血管狭窄程度,而且实现了全自动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检测,对均衡医疗资源、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意义重大。(文/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