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九,于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交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正逢初夏,节气也有南北差异——在南方等水稻种植地区,芒种是插秧最为忙碌时节,民谚有云“芒种忙、忙着种”;在北方旱地农区,则是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于是,芒种也被赋予“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之意。
无论是南方种稻,还是北方收麦,芒种都预示五谷丰登,百姓期盼风调雨顺。芒种自古又有青梅煮酒和送花神习俗,更成一个浪漫节气,激发历代文人神思妙想。翻阅诗词,最近热播剧《清平乐》中“帝师”晏殊、欧阳修,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等皆有所述,信手拈来,不妨借芒种节气一赏。
芒种第一种浪漫:青梅煮酒斗时新
芒种有一个浪漫习俗——青梅煮酒。
芒种节气时,南方青梅陆续成熟上市,梅子自然引人垂涎,但鲜果酸涩难入口,古人便创造各种煮梅方法,既饱口腹之欲,又兼具风趣雅致。
青梅煮酒,渐为芒种节气的一大习俗,成文人雅士喜好的节令性饮宴活动。不仅《三国演义》中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宋代晏殊、欧阳修、王安礼等名家诗词中,也有所述。
热播剧《清平乐》中,宋仁宗“帝师”晏殊抢尽风头,晏殊政才颇高,更是性情中人,留下不少佳词。晏作《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便将芒种时节青梅煮酒,融入对情人的缱绻思念,“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做此词时,晏殊28岁,初夏时节偶遇意中人,晏殊随即吟咏出一段离愁别绪,虽男女之爱,却含蓄幽远,格调纯净——初夏青梅煮酒时节,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招呼她转过身来,铺开席子同坐,共诉缠绵之情。我宁愿化作千尺游丝,把朝云牵住,无奈美好总是绚烂短暂,留她不住,终将离散。
有别于晏殊的爱情故事,宋人王安礼(王安石胞弟)《潇湘忆故人慢》也提到了青梅煮酒,他以夏日美景入词,感叹功名人生:“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王安礼笔下展现出这样一幅煮酒图景:初夏时节,绿树倒影水中,庭中香花幽草,池塘崭露新荷。用青梅煮酒,随着兴致高歌一曲,功名利禄且不问,岁月依旧清净平和。
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醉翁”欧阳修,自然也不会错过青梅煮酒的雅趣,他在《渔家傲》中写道:“四月园林春去后。深深密幄阴初茂。折得花枝犹在手。香满袖。叶间梅子青如豆。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题就送春诗几首。聊对酒。樱桃色照银盘溜”。
芒种第二种浪漫:酒和香篆送花神
芒种还有一个很浪漫习俗——送花神。
进入芒种节气,百花经历整个春天的绚烂绽放、逐渐凋零。民间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自然就有了芒种节气送花神。一迎一送之间,表达对花神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相聚。迎送花神的习俗,如今已淡出历史舞台,不再为众人所知,但历代诗人的笔下,依然留下了不少花神辞章。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便有送花神的故事:“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送花神习俗,宋代已有之。宋人向子諲作《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他笔下的花神,被赋予灵动之美:“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大意是:红花婀娜多姿,绿叶婆娑茂密,何处的花神送来这一番祥瑞气象?花草鲜明美丽,如同银河织女织出来的锦缎。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唐伯虎),曾作《江南送春》一则:“细雨帘栊复送春,倦游肌骨对愁人。一番樱笋江南节,九十光阴镜里尘。夜与琴心争蜜烛,酒和香篆送花神。东君类我皆行客,萍水相逢又一巡”。你看,初夏时节,江南正值樱桃鲜笋好时节,和风细雨送春归,摆酒焚香送花神,期盼来年再相聚,唐伯虎在芒种节气对花神的敬仰,可见一斑。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曾以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惊艳世人,这位婉约派词人也曾留下花神的赞美,他在《金缕曲·疏影临书卷》中写道:“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淡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中国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的指引,更被赋予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人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芒种节气,欢送花神表达春日的留恋,青梅煮酒迎接初夏的美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浪漫情怀,更有中国人乐观豁达的精神追求。
作者:陈城
制图:李希礼 赵俊涛
校对:孟晨晨
监制:潘若佳
监审:赵嘉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