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8月1日电 7月上映的影片《革命者》聚焦李大钊生命中的最后38小时,回溯其十年间团结民众、改变中国、拯救民族的热血历程。西南大学师生近日就此电影所运用的叙述方式、电影语言以及人物形象展开了对话。
研究生罗媛婧:监制管虎以及创作团队曾在访谈中表示:“李大钊的一生,常规叙事满足不了。”《革命者》通过倒计时的叙事方式,精妙的蒙太奇转场以及多重流动的叙事视点等新生代电影手法,向观众呈现了信仰坚定、热血激昂的李大钊。请问您如何看待该影片的叙事手法?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革命者》将李大钊38载的壮烈人生浓缩在了“最后的38小时”中,电影主要通过大量插叙、闪回等他者言说的方式来烘托塑造主线人物。全知视点与限知视点交叉使用,循环流动,导演借助陈独秀、青年学生、工农、妻儿、刽子手等“他者”的眼睛还原了“守常先生”的鲜活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位工人运动的组织者、传道授业的薪火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觉醒者……
研究生刘文迪: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其语言势必拥有自己的独特性。电影《革命者》中以直观的外显情节,突破单个镜头的局限,蕴藏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您如何看待电影中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从符号学意义上讲,电影语言是人类交流情感,抒发心怀的表意手段。《革命者》中镜头语言的运用颇有意味。这些意向使影片超越银幕形象的现实属性,形成一个巨大的意向群,衍生出更加深邃的精神内涵。
研究生王鹏辉:如您所说,影片不仅展现了李大钊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伟大一生,同时运用大量琐细的生活片段,描摹了他作为教师、丈夫、朋友、读书人等寻常的一面。那么您认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精神风骨?他的追求与信仰在影片中是如何很好地体现的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在艺术还原历史的背后,影片着力彰显了守常先生的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影片以栩栩如生的李大钊形象诠释了“谁是革命者”“什么样的人叫革命者”以及“哪些人应该成为革命者”,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演绎了革命先驱的信仰追求,及其生命奋斗历程中的群体觉醒。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