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这里是别人眼中的小山村;30多年后,这里成了备受追捧的“诗和远方”。
10月16日下午,“中国畲族第一乡”授牌暨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乡创建启动仪式在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举行。当天,乡亲们还迎来了热闹喜庆的开酒节、长桌宴、“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永久落户”授牌仪式等。
当年闭塞的山坳坳,百年畲乡蓄势待发
从桐庐县城出发,沿着徐七线一路向前,“中国畲族第一乡”的标志石竖立在入乡口,当车子驶入“团结门”,映入眼帘的是万亩竹海绿波飞扬,稻香在乡间田头飘漾。
桐庐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早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1988年,畲乡人从文成、青田一带迁入,由雷、蓝、钟、李四大姓氏家族组成,畲民至今使用畲语,并保持着婚丧嫁娶、祭祖祭祀等传统习俗,被称为“千年山哈·百年畲乡”。
以前的莪山是个闭塞的山坳坳,“男子多光棍,女子无嫁衣”,畲民们主要居住在穷得叮当响的尧山坞村。
如今,电灯亮了,公路通了,荒山绿了,楼房盖起来了,钱袋子鼓起来了。
从黄泥房到白墙彩瓦,从交通封闭到四通八达,古老畲乡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如今富有的金窝窝,乡村经济打造特色
2013年开始,新丰民族村戴家山自然村里的村民,把自家的老房子出租给了民宿经营者,六年多来,以前最穷的山坳坳,变成了现在最富的金窝窝。
“秘境·山乡生活”“云夕·戴家山”“戴家山8號”“独幽处”等高端民宿集聚区成为“两山”理论强有力的注脚,目前全乡有高端民宿9家,房间100间,床位150张,年均接待游客量10.1万人,旅游收入1590余万元。
同时,塘联大樱桃基地,沈冠稻香田园等示范区块、农创客中心和山哈风情街区等双创空间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延伸了“触角”。“三维智创农场”、“蓝田精舍”“山阴坞乡村生活艺术村”等项目正成为新的增长点。红曲酒、黄金粽、黑鸡蛋等特色农产品,触网上线受热捧,不断打响“山哈老家客”品牌。
数据显示,2018年全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0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6504万元,乡财政收入370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268元,位居畲族乡镇前列。
30年扎实谋划 “第一乡”愿景成为现实
据桐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小华介绍,莪山是杭州市政协主席联系点。30年来,杭州市政协坚持换届不换点,历任主席每年到访莪山,以实地调研、组团走访、召集会议等形式,通过给资金、给项目、给政策,为莪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以来,在杭州市政协的积极筹促下,市委市政府出台创建“中国畲族第一乡”帮扶政策,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编制创建任务,形成合力共建氛围,高标准完成第一轮创建目标。
2017年以来,新一轮联乡结村帮扶集团通过倾情帮扶,支持畲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莪山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畲族乡镇第一方阵。山哈人实现了“中国畲族第一乡”的美好愿景。
擦亮民族新名片,推八条举措助力莪山发展
莪山不仅有百年的迁徙历程,而且民族印记鲜明。
这里,保留着畲乡棍凳、竹竿舞、五步拳、七步拳、大回拐棍等富含畲族特色的武术、民歌和舞蹈;还拥有10名非遗传承人,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畲语、畲歌、畲技艺、畲传统等文化民俗也融入了现代生活中,焕发活力。
在当天的启动仪式现场上,桐庐县委副书记、县长齐力还发布了支持莪山畲族乡“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八条举措,助力当地发展。
“莪山畲族乡将以翻篇归零的心态,深入实施产业强乡富民工程、全域景区提升工程、文化塑形铸魂工程、民生共建共享工程,把这里打造成为经济强、生态美、保障好、文化兴、社会稳的‘先进乡’。”峩山有关负责人表示。(黄璇 钱凌芸 )
浏览量:37.7万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