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9月13日电(记者周闻韬)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通过“五着眼五强化”落实党管人才,围绕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努力打造爱国奉献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为医学教育、卫生健康、医学科研三方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刘宴兵介绍,“五着眼五强化”首先是着眼凝聚人心,强化政治引领。通过专家座谈、走访慰问等途径,引导党外高层次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鼓励引导专家人才参政议政,积极推荐高层次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引领作用,努力挖掘西迁老专家、中青年医学专家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高层次人才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兴国之责,引导全校专家人才勇做抗疫精神和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
其次是着眼集智聚才,强化精准引进。建立常态化招才引智机制,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机遇,加大对超声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平台的宣传推介力度;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绿色通道,借助“重庆英才大会”等平台,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式,坚持刚柔并济,大力引进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急需的高精尖人才;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充分调动院系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性。
第三是着眼长远发展,强化本土培养。按照“为事业储备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的思路,健全“钱悳名师”“特聘教授岗位”“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临床医学创新团队”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项目牵引、校院帮扶、团队带领,着力打造一批名师名医、学术骨干。2019年以来,共遴选2批“钱悳名师”40名,1批“校内特聘教授岗位”26名,1批“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7名,计划遴选首批“临床医学创新团队”30-50个,启动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计划,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生力军和师资蓄水池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学校培养出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26人次,培养出重庆英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名师等省部级人才230余人次。
第四是着眼疫情防控,强化作用发挥。重庆医科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党委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发出“动员令”,49名专家入选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附属医院领导干部靠前指挥,269名医务人员驰援疫情最严重的孝感和武汉。党员骨干专家在疫情防控一线认真践行初心使命,带动28名年轻医务人员火线入党;组建应急科技攻关团队,启动应急专项研究,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首款“重庆造”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成功试产,以优异的抗疫成绩擦亮了鲜明的办学底色,5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其中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最后是着眼创造活力,强化机制保障。改革卫生人才教学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以同行评价和重点考察代表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校院两级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体系,改革考核评价办法,鼓励重大原始创新研究;理顺人才管理服务体制,大力优化软硬环境,加快筑巢引凤步伐,联合重庆市科技局、渝中区设立“环重医创新生态圈种子投资基金”,将80%转化收益分配给科研团队,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做好专家体检、定期慰问等服务工作,积极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在户籍迁转、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在学校干得安心、过得开心。
下一步,重庆医科大学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健全“铸魂育人”体系,引导师生胸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促进医教研各项事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全部评论